发布时间:09-08
编辑:AntelopeAudio
Davide Squillace:声音创新、打破边界的音乐之路
从那不勒斯走向世界顶级舞台,Davide Squillace 以对录音室工作的深沉热爱与令人难忘的DJ表演,构筑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生涯。他以充满张力的音乐风格和协作精神闻名业界,不仅在全球顶尖场馆DC-10、WOMB、Ushuaia Ibiza留下艺术足迹,更主导了"Better Lost Than Stupid"与"Blender"等创作项目。
Davide,多年来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乐迷,有幸多次欣赏过您的现场演出。对于那些还不熟悉您音乐生涯的听众,能否分享一下您从接触电子音乐到成为国际舞台中坚力量的历程?
Davide:和许多人一样,我的音乐之旅始于家乡。那时那不勒斯到处弥漫着电子音乐的氛围,我和朋友们开始流连于当地的俱乐部。每当经历精彩的夜晚后,我总会追查当晚表演艺人的信息——就这样逐渐认识了不同DJ和音乐流派。15岁那年,我筹办了人生第一场派对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我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成了DJ或音乐制作人。很自然地,我也开始尝做DJ,没想到一上手就特别得心应手。我沉醉于黑胶唱盘之间,将两三条音轨融合成全新作品,用整晚时间通过音乐讲述故事。后来我买了第一台鼓机、第一台电脑,开始尝试制作节拍,发行首张唱片,并在本地进行常规驻场演出——虽然报酬微薄。
机缘巧合下,我引起了Circoloco团队的注意并开始在那里演出。要知道,能在这样的顶级俱乐部表演——只要表现够好——就等于拿到了通往世界舞台的通行证。但说实话,即便在演出期间,我最大的乐趣始终源自录音室的创作。可以说我本质是制作人而非DJ——录音室才是我的主场。当然DJ与制作本就相辅相成:你在工作室创作音乐,通过演出呈现它们,而俱乐部的现场反馈又会反过来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那不勒斯、伦敦和巴塞罗那在你的音乐旅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那不勒斯这座以音乐人才辈出而闻名的城市长大,这些城市是如何在岁月流转中塑造您的音乐风格与艺术表达的?
Davide:那不勒斯最妙的地方在于,你随处都能听到电子、鼓打贝斯、爵士乃至本土音乐——任何流派应有尽有。我们当时组建的音乐团队里,走出了许多如今享誉全球的艺术家。
我内心一直渴望去往异乡,置身更国际化的环境,让自己沉浸于全然不同的生活理念与文化氛围。正是在那时我领悟到:每个人固然拥有自己的"真理",但这种认知实则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
作为音乐人,你的本质会折射在作品之中——无论是音乐创作、行为方式、生活态度,还是演出时与俱乐部观众的互动。后来我因Paco Osuna迁居巴塞罗那,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我生活二十年的家园。我钟爱这里,因为音乐界的同仁迟早都会在此驻足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堪称绝佳的文化熔炉。
从Ultra到DC10再到fabric,您曾在一些全球最具标志性的音乐节和俱乐部演出。无论是作为DJ还是音乐制作人,哪些时刻是您职业生涯中最具决定性的节点?
Davide:毫无疑问,第一次在DC-10的露台演出的经历,以及在巴西Rock in Rio这样超大规模音乐节的演出都令我难忘。还有东京WOMB俱乐部的夜晚——当然肯定漏掉了某些重要场次,怕是要得罪朋友了。南美Creamfields音乐节同样堪称精彩。
创立"Better Lost Than Stupid"、“Blender”、“Sketch”等国际项目,您的合作形式极具多样性。这些合作经历对您的个人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启发或挑战?
Davide:这确实是把双刃剑。就拿"Better Lost Than Stupid"来说,最初只是纽约某个音乐节邀请我们:"要不要试试背靠背演出?"于是我们进行了几场这样的表演。既然都是音乐制作人,我们自然想到:何不一起进录音棚创作?
但关键在于,这个组合不应该只是我们个人风格的简单叠加,而需要创造出全新的声音。问题在于,开展这样的合作项目,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要暂时搁置个人事业——因为这俨然成了第二职业,会占据你全部的时间。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虽然最初都觉得自己能同时兼顾两条线,但现在看来不过是出于"什么都想做好"的贪心。最终必然有一方会受到影响。
尽管我非常享受这段经历:热爱这个团队,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音乐本身都让我倾心——但确实无法两头兼顾。我始终热爱与人合作创作的过程,这总能带来新的灵感。通过合作能学到太多:不仅是技术手法,还有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方式,以及如何将概念落地。因为有了音乐创意之后,更需要的是执行能力。
在创意与成品之间存在着技术实现的过程,而合作恰恰能打开你的思维,让你接触全新的工作方式。无论从人际层面还是技术层面,这都是我无比珍视的体验。
当您进入录音室时,通常如何开启创作过程?是会带着特定的灵感构思或音色方向开始,更倾向于让创意自然流淌?另外,您是否觉得录音室创作与现场演出之间存在某种共通之处?
Davide:我并不拘泥于单一创作模式。事实上,我越来越意识到即兴创作会拖慢进度——但我很享受这种状态。见过不少音乐人用固定模式处理每首作品,虽然成品各不相同,但我更喜欢即兴带来的意外惊喜。这种创作方式反而更接近真正演奏乐器的本质。
有时我也会设定核心元素,比如先构思贝斯线或节奏型,但我更希望创作过程自然流淌,让音乐本身向我展现能产生共鸣的内容。音乐创作包含两个层面:先是情感层面的迸发,随后进入理性构建——这时我会审视已有素材:这些音色元素如同不同角色,它们将如何对话?如何相互作用?最终会讲述怎样的故事?
就像设定警察与窃贼的角色,配备房屋或银行等场景,但关键在于这些元素在曲目时间线中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至于制作与演出的共通性,录音室创作与俱乐部表演既是截然相反的体验,又存在深刻共鸣。两者相互滋养,最终形成知识体系的循环注入
您的作品往往拥有极具辨识度的音色特质。能否为我们解析您在声音设计上的创作理念?特别是如何通过特定技法,为音乐注入那种标志性的空间纵深与质感层次?
Davide: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拥有标志性音色,但确实痴迷于细节与微观声景的构建。
根据之前谈到的创作与演出经验,我发现录音室作品如同由细微声响与质感构成的微观宇宙,更适合理性聆听层面的品味。但当音乐进入俱乐部场景时,那种带着摇滚精神的直观体验方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时间感知维度——会让这些精妙细节难以被真正感知。
您在巴塞罗那的工作室被誉为前沿创意空间。能否带我们深入了解当前的设备配置?特别是在音频工程与制作环节,哪些核心工具是您不可或缺的创作伙伴?
Davide:在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始终在那种没有窗户的狭小工作室里创作。因此设计这个新空间时,我想要的其实是一个"藏着录音室的客厅"——不必刻意追求产出,而是先享受沉浸其中的状态,直到某个时刻突然惊觉:"等等,这里不就是现成的音乐工坊?"然后创作灵感自然涌现。
虽然大量使用虚拟工具进行音频处理与声音合成,但我仍配备了丰富的硬件设备:各类合成器、鼓机组成多维度音色系统,外加成套的外置处理器阵列。
据悉您的工作室采用了Galaxy 64音频接口,我们很好奇——这款设备如何影响您的工作流程?特别是在混音与母带处理环节,其AD/DA转换器或时钟同步等特性,是否对实现您追求的声音透明度与空间深度有显著助益?
Davide: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半段,我一直在使用其他品牌的转换器,直到目睹众多同行工作室采用Antelope的方案,才决定亲自尝试——自此再未回头。其转换技术赋予声音惊人的通透度与扎实的声场定位,而Galaxy 64凭借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让我能同时接入几乎所有设备:既包括合成器、鼓机等音源,也涵盖均衡器、压缩器等外置处理器,彻底告别繁琐的手动跳线。
展望未来,电子音乐与科技的结合最让您振奋的是什么?是否有正在探索的新项目或创作方向,值得乐迷与业界共同期待?
Davide:以我的"Blender"项目为例,其核心理念是将某个瞬间或体验凝固为"声音实体"——试图捕捉俱乐部里的悸动时刻,让时间停驻,并将其具象化为音轨。
近来我也尝试通过施利伦摄影技术实现视觉化呈现,例如将声波转化为可视形态。这类探索最令我着迷。人工智能技术既令人神往,又暗藏隐忧。
我对产品很感兴趣,请尽快联系我!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商家吗?
我想详细了解购买流程!
购买该产品享受八折优惠,还能得到技术支持?
我想购买请电话联系我!
购买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产品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音频应用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加微信:254969084带你进群学习!百家号免费发布
发布
电话
微信客服
公众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