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音频新闻  硬件新闻  产品评测音频正文

【古典音乐相对论】古强评4对现代大型HI—END喇叭扬声器

发布时间:04-01 编辑:tube2a3

他接着感叹道,Jerry毕竟在世界各地听了那么多音乐会,非常有经验,面对这种超级系统,知道要听什么。虽然我不在现场,也表示赞同,认识Jerry这几年,切身感到了他的诚恳、睿智以及谦逊。



【古典音乐相对论】古强评4对现代大型HI—END喇叭扬声器

 


上周末好友Jerry拜访上海工作室,springson陪同,上午半天时间听了5-6张我熟悉的唱片。




下午springson微信我说,Jerry特别认真地在塞浦路斯公羊(Aries Cerat)欧若拉,和丹麦锐都(Raidho)TD6两套系统上对比了几张我们常听的唱片。两套超级系统,Jerry都是第一次听,判断则非常准确。


 


=0.webp.jpg



当天晚上,Jerry在我们的微信小群对上午工作室的两个多小时做了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特别有色彩,特别活灵活现(Jerry的评述,我会在本文结尾公布)。








spingson看完乐得不行,说要写公羊和锐都TD6的终极对比测试。过了没多会儿,话锋一转,说,“我好像已经写过了,只是分了两篇文章,古大你写吧,顺便把2023年听到的洛伦佐LM1和高文多声道机器人系统,从发烧友,乐评人,男中音的角度,也一起写写,作为年终特稿“。




我对于音乐和音乐重播器材的要求,是个矛盾统一体。




多年前曾经流行过“单声道为王”,意即无论是演绎还是音质,只有单声道时代的录音才是音乐艺术的结晶,以至于发展到把现代音响系统按照单声道的方向调整成闷声闷气没高没低的“电匣子声”,这种停滞甚至倒退的音乐音响观,我无法接受。








另一个极端是所谓“监听派”,可能是被以前信息不对等的音响代理“杀过熟”,也可能是觉得既然录音棚都用这些设备,我们听他们产品的临摹搭建,岂不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乎大肆购买和推广各地录音棚的专业设备,并且鄙视家庭HIEND用户的选择。




这两个流派都曾经热闹过一阵,而且影响不小,至今还有它们的拥趸继续繁衍,我都不认同。我对音响器材的选择基于唱片如何参与“音乐再创作”。




我和springson很多年以前就聊起过唱片的重播应该怎么样,共同得出的意见是无法重建录音现场,无法重现录音环境,无法追溯所有的录音细节,更无法了解工程师们后期的一切操作和修改,既然如此,那么索性在“忠于音乐的历史脉络”、“重视技术和艺术不断演进”的基础上去搭建自己的音响系统吧。


以下四套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型扬声器,持续一年的聆听,也让我对HIEND与音乐表达,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了多年前形成的此观点。特此分享。


 


 


再现乐器灵魂的大型扬声器:西班牙的乐聆LM1(洛伦佐)


 


2023年元旦刚过,春节未至,在Jerry的组织下,我们一队人马,从北京来到了上海古典音乐相对论工作室。这一次邂逅了Jerry的朋友H姐。在短短两天时间,陪她聆听了卡玛大哑铃,高文机器人Samadhi,还有FM二号箱。此时她似乎依然意犹未尽。








H姐问,还有没其他喇叭听。springson说,我家里还有一套和这些风格不太一样的喇叭,西班牙洛伦佐(Lorenzo,中文名乐聆)LM1。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但是,她繁忙的行程已经没有空档。我作为先遣部队,给H姐先去把把关,简单听了一个小时,就要回北京了。印象中,这是一套有着我曾经喜欢的大天朗喇叭宽松,但是,更加精准,音色更加华丽的喇叭。






 


→具有相位优化分频器的 4 路系统


→驱动器:低音 16 英寸、中音 11 英寸、高音 1 英寸压缩驱动单元、超高音号角→灵敏度:96 分贝


→标称阻抗:8 欧姆


→低音扬声器箱体:双后导向孔


→中音扬声器箱体:密封


→高音扬声器箱体:密封


→频率响应:20 Hz 至 35 kHz


→推荐放大器:20 至 500 瓦


→尺寸(HWD):172.5 x 55.5 x 62.5 cm


→重量:200 公斤


 


后来,我再听到洛伦佐LM1,是在北京H姐家了。H姐雷厉风行居然在春节后,秘密完成了对洛伦佐旗舰喇叭LM1的考察。然后决定,完全复刻springson家的那一套系统!




那时,已是暮春,北京春暖花开的季节逐渐变成微微有些夏天的气息,H姐的听音空间在她家楼中楼上。




正常走人或者挪个小物件显得很有富余的楼梯,因为洛伦佐LM1庞大的躯体而拥挤不堪且充满危险,springson们几次试图说服H姐把音响放置在楼下比例合理,层高难寻的客厅,H姐始终“不为所动”。






这套组合音源是Pinkfaun数播和来自希腊的Ideon旗舰解码器。直接入SPEC MG1000四件套




半天努力后,系统摆放和调整到位,夕阳通过窗户的折射洒在满是花草绿植的屋里和桌面上,洛伦佐LM在楼上发出“靡靡之音”……这注定会是一个愉快的音乐之夜。




2023年,我在不同场合听了多次洛伦佐LM1,最夸张的一次是用高文Telos 5500驱动,印象中每次搭配的功放和讯源都不一样,但声音的特质几乎一样。总体看来,SPEC MG1000无论是外观,还是声音,都与LM1非常搭调。








LM1这个喇叭来自西班牙,品牌名字来自于设计师Miguel Lorenzo。


从16寸的低音、11寸中音,以及200公斤的重量来看,LM1绝对算得上大型扬声器。




根据官方有限的信息,洛伦佐LM1和它的兄弟们比如LM5以及LM3,按照几个标准制造,以人耳为最终调校、全手工制作保证品质、传世的镶嵌工艺技术、采用最好的发烧补品、吸收谐振的组件和注重微不足道的细节。






2023慕尼黑展采用了黑色装饰面的LM1,搭配pinkfaun数播,MSB解码,以及希腊TLA旗舰功放




我自己最认同的两点,第一就是以人耳为最终调校,这是多年以前我在北京某位老烧友家里看示波器的“完美方波”得出的结论。




音乐最终不是技术,而是艺术,即使你的方波再完美,也无法掩盖声音上的恶劣,洛伦佐校声最终标准恰恰是很多技术派的人“最鄙视的”。








注重微不足道的细节呢,又是我这样的文科生,也是所谓“音响艺术家”们最容易忽视的。艺术的完美是完全取决于技术的细节,造一把传世小提琴也好,流传一首伟大的艺术歌曲也好,几分之几的音符都不可以错,木材晾晒的时间也不可以忽视,一道漆,一张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熟悉的音响制作者中很多打着“艺术幌子”的人完全不懂这其中的奥秘!




我还想说的是洛伦佐美轮美奂的装饰层,特别标准的一个长方形号角设计音箱,新材料应用也好,更加合理的低中高超高排布也好,如果傻大黑粗,我想H姐不会把它们那么快请回家中。






LM2次旗舰,比LM1少了一个中音单元




宛若欧洲古典家具的镶嵌工艺,木材和贝母的自然融合,给这对LM1以生命,那种呼之欲出的,高贵典雅的生命。


下面,我简要说说洛伦佐LM1声音特点:




●纸盆的优势,就是自然宽松。概括来说就是毫无缺点的“古董风格大喇叭”。





它有我熟悉的古董天朗,JBL,EV,ALTEC那种气质,但绝对是精准的表现,极其优秀的频宽和稳定感,你不会想着再给喇叭加超高什么的了。说真的,听了LM1,我就再也对50年前,基于木工打造出的美其名曰乐器震动式的老式扬声器没兴趣了。




即使播放我觉得很无聊的《蔡琴老歌》也不同于一般系统那么矫情,蔡琴那种略显做作的女中音,在洛伦佐LM1重播时,更加自然和透明。




联想到早期胶片修版和后期数字PS的蔡琴照片,比较丰满的腔体,蔡琴的声音才可以如此浑厚,洛伦佐的腔体足够大,和一位娇小的女子等高等宽(或者更胖一点?)。



 


●完美的乐器呈现。无论是小提琴,羽管键琴,木管,还是钢琴,人声,LM1可以精准抓住其质感。尤其是钢琴的重播,让我印象最深刻。


 



我前后听过巴克豪斯的贝多芬中期奏鸣曲(悲怆、月光、华尔斯坦),法国钢琴家塔霍的肖邦《圆舞曲》和《前奏曲》,波格莱里奇在DG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还是因为洛伦佐的音箱腔体和使用新材料与补品原件的传统号角设计,这些或是斯坦威或者贝希斯坦的最大号演奏三角琴,被还原时都传递出伟大的神韵。




巴克豪斯的朴素和端正,塔霍演奏肖邦时的凝神聚气,波格莱里奇对穆索尔斯基这位“孟什维克”作曲家的恣意挥洒,似乎都向我们这些听众证明,洛伦佐LM1在钢琴重播上的可圈可点。




这也是springson虽然工作室坐拥各种大型扬声器,依然把LM1作为家用的原因。他说,打开系统,家里仿佛请来一位顶级钢琴家,随时随地都能听。springson为了让LM1发挥到极致,最后终于忍不住配上了史上最好,也是最贵的音源WADAX四件套。



 


下面说说,H姐也中意声音,但是,最终没看上的工业风外观的机器人吧。






 


高(四)维度大型扬声器:高文5多声道机器人


 


第一次听机器人是2年前了,当时是两只Samadhi。这是代表高文技术和声音水准的集大成产品,是主动系统(喇叭采取电子分音,包括了多套解码器),接了一台配套数字前级和一台意大利“女神”Aqua La Diva转盘系统。


我听了很多类型的音乐,有艺术歌曲、有巴洛克音乐、有钢琴,也有一些古典和浪漫主义的交响曲。




高文机器人就是让你很难关注于音响性的多寡,你的注意力完全被音乐本身所吸引,这似乎是高文器材喜欢引入的“通病”。此处不再赘述。详情可以回来看这个测评连接。




我与高文机器人Samadhi的七天六夜








去年9月的一天,springson突然说,“古大,多找一些多声道的SACD发过来,卧槽,工作室多声道的声音太牛逼了,我这多声道的新录音都是你给买的,太少了。”




随后,一直听他和我念叨,5声道机器人多牛逼。也是到了今年年初,我才得以到上海听了多声道。




工作室的最终定稿的高文机器人多声道系统,由两只分别负责左右声道阿波罗旗舰、中置Samadhi、2只环绕Samadhi,1台Mimesis16.8和高文的蓝光大桌子讯源组成。








无疑,这套系统首先对空间的面积有着很高的要求,加上工作室本身相当完美的高度,这套系统从诞生开始就有着一般公寓房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让我计算听了几次SACD多声道,我似乎已经没办法给各位一个准确的数字,只要我去上海,只要这套多声道系统没有因为别的原因被“临时解体”,那么我肯定要坐在合适的位置听一会。




下面,我也简要概括一下,这套超级系统的特点:




●打破两声道的虚拟声像,前面三个喇叭,完全还原唱片信息,环绕补充临场感,这就是降维打击。




高文机器人多声道系统的声音,肯定和你想象中在电影院或者家庭影院时髦的时候搭建的那些DVD重播系统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的多声道没有效果声存在,更不可能直升机绕着你的听音室来回转圈。








多声道对于古典音乐的最大优势,在于把通过两只音箱摆位虚拟出来的舞台真正的展现在“眼前”,我觉得听钢琴、室内乐或者声乐和交响乐,不涉及走位的录音,多声道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空间感和现场才有的“触摸感”。




谈到触摸感,可能是钢琴键盘小字三组以上发出清脆响声的余韵,也可能是男中音在寂寥的《冬之旅》某一句末尾延迟的胸腔共鸣和辅音爆破,更可能是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低音弦乐的生动擦弦。








在我这个歌剧爱好者,多声道的歌剧简直是太过瘾了!




哥伦比亚指挥家埃斯特拉达(Andres Orozco-Estrada)2017年指挥他担任总监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Frankfurt Radio Symphony)在法兰克福老歌剧院(Alte Oper Frankfurt)为PENTATONE公司录制的理查 施特劳斯名剧《莎乐美》(Strauss, R: Salome)。




这座歌剧院1880年仿效巴黎歌剧院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被炸成废墟,1981年重建时尽量保留了原始古希腊风格外观,内部则按照歌剧演出的需要完全现代化。2016年9月10号的这个录音我非常熟悉。但是,在这套系统上,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首先是美,弦乐声部散发出来的芬芳,把这部以恐怖和变态闻名的歌剧涂上一抹柔情的色彩;




∆其次是所有的角色在舞台上远近高低,与乐池中乐团的距离,相互间的走位,甚至以什么姿态演唱,在5只音箱的加持下,宛如临场。








springson说,听完觉得吓得慌,这人就在身边唱,我也是同样的感觉,这恐怕和PENTATONE录音团队麦克风设置的位置以及后期制作有关,可惜绝大多数,也可以说是99%买这套歌剧碟片的人无法享受到录音真正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于是有了第二个,立体声系统无法比拟的效果:




●高文喇叭声音质朴无染,灵动而富于乐感,更重要的是,从软件看,多声道SACD的信息量,不是两声道可以比拟,而多了3个喇叭带来的绝对声压和乐器分布,显然是更高维度的体验。




家有大宅子的烧友,无论你有多么满意的系统,都应该再来一套机器人五声道,作为补充。我认为,这就是音响的极致了。








但是,下半年,springson又弄来两个,让我继续突破对大型扬声器的认知:一个是丹麦锐都旗舰TD6,另外一个是塞浦路斯公羊而好像欧若拉。




 


全息景观的大型扬声器:丹麦锐都TD6


 


锐都(Raidho)TD6和公羊(Aries Cerat)Aurora,二者我都自己认真听过几次,但是从来没在一起对比过,好在我最近半年一年喜欢的CD主要就那么多,虽然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搭配,但是锐都和公羊的声音风格却是“一目了然”。








今年去上海不少,为什么我一直没机会把TD6和Aurora放在同一空间对比呢,究其原因首先得批评springson,相对论工作室的器材太多太多了,这位先生又喜欢换来换去,拆来拆去的组合与对比,弄的除了他自己写评测的时间段外,重要系统经常不完整。




其次还得批评springson,对于我到上海的日程安排吃喝过多,导致听音响的时间严重不足,晚上安静了以后原本还可以多听一会儿,往往已经喝的有点迷糊。








有关锐都TD6和公羊Aurora,springson今年在公号的周末器材测试专栏中已经推送过他精心写作的文章,两对音箱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我就不做过多赘述,主要聊聊两对音箱的音乐表现力。




∆ 华山论剑:锐都TD6/卡玛中哑铃,大天琴/Trinity银参考


∆古罗马文明余辉中的公羊Aurora号角喇叭








这两套系统,让我想起文章开始说到的传统两派无聊的老生常谈,恰恰因为锐度和公羊的气质正好具备特别有代表性的“监听般的准确”VS“热烈到融化的浪漫”,两对音箱的音乐表现“大相径庭”又没有缺少任何重播音乐的要素。下面先概括一下锐都TD6的声音




● 宽阔、雄伟而错落有致的音场。我还是第一次在一套音响系统中,不依靠部分想象就清晰的“看到”录音中所有声部在哪里!锐都TD6毫无疑问算大型扬声器。2米10的高度,每个喇叭由9个单元组成!




和传统喇叭单元不同,锐都的单元和喇叭前脸的铝合金箱体是一体安装的,而我们传统喇叭的单元,无论是哪家,都需要设计喇叭的时候,和箱体重新进行组合。比如高文机器人的金属箱体和AT单元,洛伦佐的防弹木箱体和纸盆单元。




在锐都TD6上,我第一张完整听完的是丹尼尔 哈丁(daniel harding)DG版的《博伊伦之歌》(Orff: Carmina Burana)。








《博伊伦之歌》是特别发烧的曲目,不过一般发烧友就听第一段"O Fortuna",后面几十段更加精彩的独唱、童声合唱团与合唱长期被忽视,哈丁的这个版本在这部发烧作品如“过江之鲫”繁多的录音里,是完全不引人瞩目的小角色。




我偶然碰见完全不可思议的折扣,买下七八张准备送给“发烧友朋友”,工作室的这张是我当年送给springson的,回家简单听了听,录音不错,很开杨,重点段落也够爆棚,足够了,送朋友没问题,仅此而已。








如果不是今年TD6把我“钉在”座位上强迫我听完,我从没有兴趣查过背景资料。




这张唱片是英国指挥家、商业飞行执照拥有者哈丁签约DG公司后第二张发行的CD,记录了2010年4月17号他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合唱团(The Chorus and Symphony Orchestra of the Bavarian Radio)在慕尼黑嘉斯台文化中心音乐厅(Gasteig, Munich)的《博伊伦之歌》音乐会现场的盛况,嘉斯台音乐厅是一座和柏林爱乐音乐厅、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一样的葡萄园式设计的新型建筑,而且呈阶梯状的舞台距离听众很近,也很低,大编制的乐团简直就可以深入到听众当中了。








三位领唱分别是女高音佩蒂邦(Patricia Petibon)、男高音邦茨(Hans-Werner Bunz)和男中音格哈赫(Christian Gerhaher),童声合唱则是来自巴伐利亚本地的托尔茨少年合唱团(Tölzer Knabenchor)。




TD6的重播,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宽阔、雄伟而错落有致的音场,清唱剧第三部分《爱的庭院》中女高音两分多钟的深情独唱“我犹豫不决”后紧接男中音、童声合唱的段落“这时辰多么可爱”,女高音偏左,男高音偏右更多一些,瞬间而发的童声合唱团来自左上方,交响乐团则平行于舞台低一点的位置,我还是第一次在一套音响系统中,不依靠部分想象就清晰的“看到”录音中所有声部在哪里!








这种声音的准确性,在springson的评测中叫做“全息式的音乐景观”。




这么古老的用词我多年没见,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年少时对所谓“全息景观”感觉震撼,但我同意springson的描述,就是音乐的整体和所有细节都被同时展开,而且没有任何的妥协。




● 更关键的是TD6能把作曲家奥尔夫创作中时时刻刻强调的“伪中世纪风情画”的特点重播出来,这是哈丁的DG现场版最宝贵的部分。




如果说锐都TD6单只是因为精确的再现音场、动态、频宽等等因素,就能打动我,那我就真就白玩这么多年音响了。








 



《博伊伦之歌》的文本来自巴伐利亚山中一座修道院发现的大量中世纪遗稿,这些出自僧侣、落魄文人和流浪学生的手稿完全改变了以前历史学家对于中世纪宗教和世俗文学的看法,放荡不羁的世俗诗歌被收录成一本诗集,作曲家奥尔夫1935年阅读并被诗集感动,1937年作品首演,从此成为音响发烧友的“热爱单曲”。




纵观《博伊伦之歌》,重播的“爆棚”并不算稀奇,很多系统都可以,最关键的是要能把作曲家奥尔夫创作中时时刻刻强调的“伪中世纪风情画”的特点重播出来,这是哈丁的DG现场版最宝贵的部分。




中世纪的刻板、呆滞与虚伪,诗集中那些狂放、疯癫甚至歇斯底里,对立的各种元素在奥尔夫一生中最美妙旋律的包裹下融为一个不可分割清唱剧创世名作,我可以说,TD6重播的哈丁版《博伊伦之歌》是最好版本的最好重播,没有之一。



 


TD6当然不能说是全能的大型扬声器,但它是最独特的存在,它可以让我们对过往熟悉的唱片,全部重新听一遍。




 


现场气势与能量重现的大型扬声器:公羊欧若拉(Aurora)


 


公羊Aurora我是分了两次才一睹真容的,第一次光在工作室楼下看见几个巨大的木板包装箱,第二次才窥见全貌。








主要原因是,这喇叭很不好调试,饶是springson如此有经验,阅机无数的人,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才让这套系统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不过他依然告诉我,还能再好。








怪模怪样的大方块,最初开声搭配就是自家的西装套胆机。胆机做的好看,电子管暴露式的设计,面板和变压器罩工艺精湛,就是感觉上不太能全频驱动Aurora这对木纹和漆面如同艺术品的“怪物”。声底好听,有着我熟悉的古典号角与胆机搭配出的松弛感。




这个喇叭除了巨大中音号角,侧面还藏了四个12寸低音!




听听蔡琴的《机遇》或者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完全没有问题,说气定神闲都不算过分赞誉。可惜,一听钢琴就露了马脚,听不到触键的力度,听不出琴箱的共鸣,听不见踩踏板的松紧,可以说这时候Aurora播放古典音乐的基础就是零分,甚至负分,后级看着也这么大,功率怕是太小吧。








我没客气,和springson说了,他表示不要着急,还有一对真正准备驱动Aurora的845马上就到,古大你下次再来就听到了。好吧,于是我选择相信他。




如果已经你读了springson之前撰写的那篇奇怪的塞浦路斯、罗马、罗马精神、亚平宁和汉尼拔与公羊Aurora交织在一起的周末大推文,我想你就已经知道Aurora最终调整到位他和他们费了不少力气,更费了不少心思。








当我再一次正襟危坐在工作室80平米的主听音室,面对闪烁的那一堆电子管功放,一对在灯光下反射出幽暗光芒的涡旋型号角之时,到底听点什么还真的有些茫然,于是按照写测试的正常顺序,找到钢琴、四重奏、艺术歌曲、交响乐和歌剧,顺序播放。




下面继续概括公羊Aurora的声音特点:




●公羊Aurora在表达炽烈感情的时刻,无疑是最最令我动容的系统,4个12寸侧低音,和巨大号角,能让整个房间产生现场般的热浪。




换了大功率845胆机(65瓦甲类)的系统,这下真的算“飞起来了”,就拿交响曲举例吧,工作室的唱片柜最显眼的位置,是前不久刚拿到的那套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的CD,这套由斯维特兰诺夫(Evgeny Svetlanov)与他的亲兵苏联国家交响乐团(Symphony Orchestra USSR,今天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在日本东京的现场录音,更具体的背景材料请阅读我们之前刊发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专题连载的相关文章。







这套CD因为是日本录音,日本版本的日本套装CD,所以数播流媒体专家springson也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买了一套CD,好在Aurora在工作室搭建的系统也是传统的CD做为讯源,我可以“饱览”这套我钟爱的唱片。




斯维特兰诺夫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今天已经无法重现,实际上2000年乐团和斯维特兰诺夫因为纠纷失和,老指挥家愤然出走以后,苏联时代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阐释就已经消失了,那是一种与沙皇时代与今天俄罗斯都不同的柴可夫斯基。








springson在给拜访工作室的朋友做演示时总喜欢“单刀直入”的播放柴六第三和第四乐章,我则更喜欢从头慢慢去感受那种苏联式的变化,斯维特兰诺夫的东京现场录音。




让我想到《怀恋的冬夜》中别格洛夫忘情的跳着“过时”踢踏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卡捷琳娜和电工果沙的初次相遇,《两个人的车站》剧终前琴师普拉东在劳改营墙外的漫天大雪里演奏手风琴,是的,这是只属于苏联的浪漫与激情,是时代赐予人们的浪漫主义。







斯维特兰诺夫麾下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以无比精准的演奏和超级澎湃的动力为日本的听众连续三天献上了空前绝后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现场音乐会,如果以录音衡量,即使穆拉文斯基和全盛时期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在日本的现场录音,和斯维特兰诺夫的这版都完全没有可比性。




公羊Aurora在表达炽烈感情的时刻,无疑是最最令我动容的系统。4个12寸侧低音和巨大号角,能让整个房间产生现场般的热浪。








4.2. 公羊Aurora的描述方式就更像是庞贝城的某人在火山弹即将掉落时感受的无处藏身。




还有一张音响深刻的唱片,也是Jerry刚刚听过的,就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这也属于“一曲成名”,间奏曲(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无论演奏的好不好,都会获得一片赞誉之声。我在大学学习《欧洲音乐史》的时候,对于《乡村骑士》和《丑角》这两部20世纪初期“独一无二”发生兴趣,买了一套卡拉扬在DG的两部歌剧套装,确实演得不错。








角色都是60年代一时之选,无论演唱风格还是卡拉扬棒下斯卡拉歌剧院乐团的表现,都很难找到全面超越的好录音了,直到偶然遇到西诺波利(Giuseppe Sinopoli)和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90年代为DG做的这版录音,从此这个版本成了我的最爱,也成了springson的最爱。




拥有脑神经外科学博士学位的意大利人西诺波利,最终在54岁的时候就因为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都很难预防和及时治疗的心肌梗死症死在柏林歌剧院《阿依达》的指挥台上,不能不说也许是一种宿命,西诺波利是我听到过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








他在飞利浦和DG两个唱片公司为我们留下的十几部歌剧录音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每一部都可以说是该剧目的第一选择,这些歌剧不光是意大利浪漫主义作品,还有大量德国歌剧和法国歌剧,我佩服西诺波利的地方在于他可以完全改变成名已久歌唱家的“不良习气”。




男高音多明哥,在参与西诺波利的录音之前,已经和詹姆斯 列文(James Levine)、乔治 普雷特(Georges Pretre)两位指挥大师在一起为RCA和飞利浦录制了两版《乡村骑士》,这两位同样以歌剧见长的指挥家谁都没有能力让多明哥日渐油滑的唱腔变的稍微朴实一些,要知道即使是“花花骑士”,也不过就是西西里乡村的一个生性风流的农民。








让我惊讶的是,多明哥在西诺波利的版本显得不但状态极佳,声音更没有那种“显摆”,序曲后歌剧男主角图里杜在幕后演唱的一小段西西里小调紧接着就是乐团“爆棚式的”全奏,多明哥真挚演唱的情歌,西诺波利火山喷发一样的瞬态。




锐都TD6的描述方式像小普林尼在米塞纳目睹的维苏威火山,清晰而客观;公羊Aurora的描述方式就更像是庞贝城的某人在火山弹即将掉落时感受的无处藏身。




回到文章初始,以Jerry兄的总结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锐都TD6是一台分析力超强的机器,明显速度快,而且未施粉黛;而公羊完全属于另一个纬度的艺术品,密度大速度慢,频宽柔和,听的是韵味与气质,比如,波格雷里奇的钢琴在锐都TD6的表达的是斯坦威特点,到了公羊可能就成了贝森朵夫浑厚,幻想交响曲的断头台在锐都是砍头的血腥刺激,到了公羊就幻化成抽象的阴曹地府的氛围,这二个音响导致脑海里出现的完全是不同的画面及场景。








还有老古推荐的那张《乡村骑士》,我算是听到了最好的多明戈,如果说锐都TD6表达的是图里杜这位奸夫在事后还夸夸奇谈的歌唱式的辩解抵赖,而到了公牛则演绎出图里杜对生命的惋惜,对母亲的眷恋,更像是应该被原谅的,有情有义的倾诉,由于音色的变化,导致听者对私情的道德判断都出现反转,尤其是在著名的间奏曲之后,私情已经败露 ,锐都TD6所表现出来的居然是漂亮的自我宣泄的声音,我心理嘀咕,咋能这么不知羞耻呢,而到了公羊,我的内心充满了对男主的同情,这是爱情而非奸情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音频应用信息发布平台,官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音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