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音频新闻  新闻资讯  硬件新闻音频正文

莫华伦:愿为香港歌剧院再干20年 | 人物

发布时间:04-23 编辑:音乐周报

如今大部分时间里,莫华伦都生活在香港。在莫华伦出生前,莫家已从广东珠海移居香港超过二百年。但爱国,却仿佛是刻在莫家代代人骨子里的使命。莫华伦的爷爷莫应溎是香港的大律师。1950年,作为香港华商总会董事的莫应溎力主在华商总会升起五星红旗。1951年、1952年,莫应溎主导的一系列爱国行为引起港英当局的不满,港英当局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将其一家驱逐出香港。

莫华伦:愿为香港歌剧院再干20年 | 人物

 


文 | 纪晨


 

5月11日至5月14日,香港歌剧院将在香港文华中心大剧院演出威尔第经典歌剧《游吟诗人》。就在今年夏天,香港歌剧院将迎来成立二十周年的大日子。2003年,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凭借一腔热情成立了香港歌剧院。二十年间,它不仅为香港市民带来几十部歌剧作品,还培养了大批音乐爱好者和年轻艺术家。回首过往二十年,有喜悦更有诸多艰辛,65岁的莫华伦却依然神采奕奕地说,“希望再为香港歌剧院‘卖命’二十年。”






艺术生涯始于《艺术家的生涯》


 


640 (1).jpg



医生、律师、会计是当时香港最有地位的三大职业。在为大学选专业时,由于家族中已有长辈是律师和医生,莫华伦清楚自己并不喜欢这两个职业,无奈之下选择了读会计专业。到夏威夷大学主修会计后,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算账、借贷这些事完全不感兴趣,于是自己决定,“我要去学音乐。”




学习音乐的念头,萌发于莫华伦高中时看的一场歌剧演出。在夏威夷读高中时,莫华伦第一次在剧院里现场欣赏到歌剧演出,“当时看的是《艺术家的生涯》,我坐在台下被台上的歌唱家迷住了,好奇他们用的是什么麦克风,声音怎么这么好听?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完全没有麦克风,而声音竟能穿过整个交响乐团,我听到的就是最真实的声音。”从这时开始,站上舞台歌唱的想法埋在了他的意识中,直到厌恶了自己的大学专业。莫华伦发现学校里有音乐专业,于是从主修会计、辅修音乐,到主修音乐、辅修会计,直到最后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音乐上。






青年时期的莫华伦




可以说《艺术家的生涯》是莫华伦艺术家生涯的开端。巧合的是,1995年,已被称为“华人第一男高音”的莫华伦回到夏威夷,正是在当年他看演出的那个剧院里,演出了他在夏威夷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艺术家的生涯》。









站上世界歌剧舞台的第一人








本科毕业后,莫华伦到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就在他硕士毕业的那年夏天,柏林歌剧院到美国招聘歌剧演员。考试前莫华伦觉得自己肯定没戏,“上世纪80年代世界歌剧舞台上从没有中国人,我根本没想过自己会被录取。”直到最后公布入选名单,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才让他觉得机会和天赋同等重要。




1987年秋天,莫华伦正式进入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的柏林歌剧院,整个歌剧院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当他出现在排练厅,有人过来问他,“你是韩国人吗?”也有人问,“你是日本人吗?”当他回答“我是中国人”时,人们都觉得意外,“因为当时欧洲的歌剧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面孔。”




最初他饰演的都是很小的角色,“经常是化好装,就上去唱一句,或者上台端个水就下来。”后来的故事与很多歌剧演员的经历相似。因为主角临时缺席,作为替补临危受命,莫华伦在没有乐队排练和舞台排练的情况下惊险而顺利地完成了一场演出。逐渐地,开始有相对重要的角色给到他,他也用一场场演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1987年到1994年,莫华伦用7年时间从没有一句唱词的“跑龙套”队员,逐渐升任为柏林歌剧院的首席男高音。






回到亚洲见证祖国发展






1994年,莫华伦想在没有演出的时间请假,歌剧院却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性格耿直的他直接选择辞职。“现在回想起来,我也不后悔当初做这样的选择。”莫华伦表示,自己很感谢柏林歌剧院给了他历练和登上世界歌剧舞台的机会,但由于歌剧院演出任务很重,他也没有机会与更多剧院合作。离开歌剧院后,他开始与巴黎歌剧院、罗马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尼斯歌剧院、里昂歌剧院、阿根廷科隆剧院、荷兰国家歌剧院、莱比锡歌剧院、皇家丹麦歌剧院、博洛尼亚市立歌剧院等剧院合作,举行独唱音乐会,足迹遍布全球。




1995年,莫华伦在上海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这也是自他童年时期离开北京后首次回到中国内地。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次演出是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由指挥家陈燮阳执棒,演出地点是上海音乐厅。而他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歌剧是1996年与上海歌剧院合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时上海还没有大剧院,演出是在上海的美琪大剧院。”






1996年,莫华伦与上海歌剧院合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歌剧院和大剧院,很多时候演出场地的硬件条件都很差,“记得一次在广州某个剧场演出时,台上有很多蚊子围着我在飞。台下的观演环境也很不好,在台上能听到台下观众吃瓜子、讲电话的声音,观众也随意走动。”30年过去,莫华伦也成为中国经济腾飞、艺术飞速发展的见证者。若不是亲眼所见,他很难相信祖国变化竟有如此之大。“现在国内各地都有条件一流的大剧院、音乐厅,这些场地都能演出交响乐和歌剧,硬件条件世界领先。我亲自去演出过的剧院应该超过了六十家。”




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莫华伦回到香港,“我坚定地相信,回归到祖国怀抱的香港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1997年7月1日,当香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时,莫华伦想到了自己的祖父。当晚,红磡体育馆举行的香港回归祖国庆祝晚会上,莫华伦和么红领唱了交响合唱《1997》。演出结束后回家的路上,看着灯火辉煌的香港,他对香港的未来充满无限期待。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想为香港做些什么,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做些什么。此后香港回归后的所有周年庆祝活动,莫华伦都参与其中。






成立香港歌剧院推动歌剧事业






2022年,莫华伦在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图兰朵》中饰演拉卡夫




也是在1997年,莫华伦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演出了歌剧《图兰朵》,并在此后与中央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合作演出了更多经典西方歌剧作品。看到歌剧在祖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莫华伦很希望香港观众也能经常欣赏到歌剧。“当时香港一直没有歌剧团体,每年都是通过政府出钱,外请团队来演出歌剧。”他想,香港是中西交汇的重要窗口,歌剧是艺术王冠上的明珠,这里应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歌剧院。“我想组建香港歌剧院。”这个想法突然跳了出来。




2003年,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莫华伦首次把心中这一想法说了出来,朋友们听到后都很兴奋。“不如立马就干”,大家一起帮他筹钱。当年7月,香港歌剧院即完成注册。“紧接着,我要去找员工,有员工就要有工作场地,这些都需要花钱。”他去找相关部门,希望香港特区把每年用于制作歌剧的资金提供给香港歌剧院,但对方以香港歌剧院还没有做出歌剧、没有成果为由拒绝了他。莫华伦只能继续到处拉赞助,最终靠着他的商演票房收入和香港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2004年,香港歌剧院的首部歌剧《茶花女》在香港与观众见面。




为了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茶花女》的班底是莫华伦从世界各地挑选的国际阵容。“大家得知这是香港歌剧院的首部作品,都很仗义,不仅降低酬劳,甚至很多人是坐经济舱来的。”此后,香港歌剧院从一年制作一部歌剧,逐渐增加到一年两部、三部。如今,香港歌剧院已经上演了几十部歌剧作品。二十年来,香港歌剧院不仅丰富了香港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通过这些演出把音乐梦想种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心里。今年3月,莫华伦带着香港歌剧院的青年歌唱家到北京中央歌剧院举行音乐会。参与演出的女中音徐晓晴首次来到北京演出,站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她很激动。13岁时,徐晓晴第一次在现场观看歌剧演出,那是由香港歌剧院制作的歌剧《魔笛》。“当时我听到女主角的声音那么好听,整个人为之着迷,之后就开始找美声老师学习声乐。”在香港,莫华伦的成长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徐晓晴选择去读莫华伦当年所读的曼哈顿音乐学院。毕业后她回到香港,在香港歌剧院的艺术家选拔计划中脱颖而出,不仅得到了可以经常和莫华伦同台演出的机会,也参与了香港歌剧院制作的歌剧。



“6年前,我们成立了培养艺术家计划。每年会选出10位有才华、有潜力的年轻歌唱家,这些年轻人有的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有的是在香港上学的学生,也有在香港的长期居住者。”让莫华伦感到遗憾的是,香港演出市场有限,很多年轻人光靠演出无法养活自己,因此有的选择教书,有的从事其他收入更高的职业,只能用业余时间来接受音乐训练,并参与相关歌剧院定期举行的公益演出和歌剧演出。





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香港歌剧院今年计划上演四部歌剧:年初已经完成《艺术家的生涯》的演出;5月,将上演歌剧《游吟诗人》;8月,将上演众多经典歌剧的精彩唱段,所选歌剧都是在过去二十年间在香港歌剧院演出过的作品,这场音乐会也是庆祝香港歌剧院成立二十周年庆典音乐会;10月,演出歌剧《托斯卡》。莫华伦也期待香港歌剧院能早日和大湾区的院团、剧院之间展开合作,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原本去年香港歌剧院计划和深圳歌舞剧院共同制作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受到疫情影响,合作没有实现。”但他相信,香港歌剧院一定会融入大湾区的文化发展中。




4月2日,莫华伦与香港歌唱家们在香港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为今年后续的演出筹款。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机构,香港歌剧院的二十年实属不易,但他仍愿意为香港的歌剧事业、为加强香港与祖国的文化交流继续奔劳,“看到国家对大湾区的规划,我感觉香港的机遇来了。香港要抓住机遇,和祖国一起飞速发展。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音频应用信息发布平台,官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音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