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电脑音频  硬件新闻  品牌新闻音频正文

Morten Lindberg录音大师课首日 GENELEC 真力现场速报

发布时间:11-04 编辑:GENELEC

11月3日,由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主办、GENELEC 真力中国协办的「Morten Lindberg录音大师课」正式开启!

Morten Lindberg录音大师课首日 GENELEC 真力现场速报




来自挪威的沉浸式音乐录音大师、2L 唱片创始人 Morten Lindberg 首次来到中国,与众多声音创作者及高校学子展开为期五天的深度交流。


真力小编在现场工作间隙,进行了简略的记录和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 

8959_1762275892_thumb.jpg



五天沉浸录音之旅,开启

课程伊始,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李岳松对 Morten Lindberg 和到场来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课程内容与安排 




随后,GENELEC 真力中国总监冯汉英简短回顾了此次大师课的筹备过程,向远道而来的 Morten 先生、筹备团队与现场工作人员表达诚挚感谢。




当话筒递到 Morten 先生手中,他没有过多的开场白,而是直接用一段音乐开启了课程 —— 那是来自他录制的专辑《TUVAYHUN》中的一首名为《Rachels song》的作品,一首母亲哄孩子入睡的歌,孩子不肯入睡,母亲温柔哄唱。


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大家都被声音中流淌的情感所打动。 


真力小编忽然有所领悟 —— 「聆听」与「感受」,是声音创作的起点。


这场大师课,绝不仅仅是讲怎么录音,而是带领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声音如何讲述情感,录音如何成为艺术创作。






Morten 的声音哲学

首日课程的主题为:「我的录音美学、方法及流程(Introduction to My Recording Aesthetic, Methods, and Processes)」。


讲课现场及几个直播场地座无虚席!理论讲解与作品播放交替进行,大家全程专注,不时为播放的录音片段报以热烈掌声。


Morten 的录音作品多取材于古典与北欧民族音乐 —— 乐团与合唱的平衡、教堂的早期反射与自然混响,构成了理想的声学舞台。 




在这样的空间里,他通过调整声源布局和话筒位置,重新定义“声源”和“聆听者”的关系。传统乐队的坐席布局在他这里可以被颠覆,只为让聆听者在声音中获得「新的真实」。在 Morten 看来,每一次录音都是一次「二次创作」,由录音师、作曲家、演奏家与声学空间共同完成。


他认为,沉浸式录音的意义,是让听众「参与」到音乐的空间之中,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情感空间。 


对于创作过程,他说,录音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蓝图。 




录音设计:

从乐谱出发,与作曲家、演奏家共创

Morten 的每一个录音项目都从研读乐谱开始。与指挥看谱的方式不同,他会仔细分析配器、音色与空间关系,并构想演奏者的座次和摆位,考虑声部之间的融合与对抗 —— 哪些应该更紧密,哪些应该分开,他尤其关注音乐进行过程中「注意力的流动」。 




他与作曲家、指挥及演奏家紧密合作,跟他们共同讨论并绘制乐器摆位图,甚至每个乐章都可以有不同的座次摆位。对于长期合作的作曲家,他还会根据沉浸式录音的需求,对乐句进行空间化设计,例如,将一个乐句拆分为承接的三段,由环形上不同位置的乐手来依次演奏,让音乐在空间中流动起来。 


在 Morten 的录音中,演奏者从不带耳返,而是依靠自然聆听与眼神交流,保持最真实的演奏互动。在环形布局中,面对面的眼神交流能激励演奏,也让演奏者在保持自由度的同时,调整内部平衡。 




2L Cube 沉浸式拾音方案的灵活运用

Morten 带来了他标志性的 2L Cube 话筒组合。目前的配置为下层 7 只话筒、上层 4 只话筒,分别对应混音时的水平声道与上方声道。


也就是说,这套拾音方案完全靠声学方式完成空间构建,不依靠工作站内的 Pan 来进行声像定位。 




他强调,2L Cube 的尺寸和具体布局并没有固定模式 —— 一切都因作品、场地、乐器和演奏家而异。


大编制录音时,2L Cube 的宽度可能是 1 ~ 1.1m,小编制时,可能是 50 ~ 60cm,在录教堂管风琴这种很有“侵略性”的乐器时,还可能会把 2L Cube 拆开。他还提到了本周末真力技术专家 Thomas Lund 的主题演讲《Auditory Envelopment and Slow Listening(听觉包围感以及慢速听音)》将会深入探讨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




演奏者围绕 2L Cube 排布时,Solo 乐器通常被安排在内圈,或用台子垫高,以捕捉更丰富的演奏细节,也让整体平衡更自然。


如果遇到音量偏弱或需要强调的乐器,他不仅会抬高位置,让演奏者更接近话筒,还可能添加辅助话筒 —— 但在混音阶段并不一定一直使用。


他有一个重要拾音原则:声音必须先到达水平层的话筒,而非上层,这是保持空间结构自然的关键。


另外,当现场声学空间中有不利因素时,他会进行一些处理,比如在反射太多的石材地面上,撒木块、铺垫子。


LFE 声道又是怎么做的呢?Morten 从不会把 2L Cube 拾取到的声音发送给 LFE 声道,而是单独用话筒拾取。比如,用接触式话筒拾取 Double Bass  的振动;比如,在录大编制乐团时,给 Bass Drum 和 Double Bass 单独加话筒。 


在混音时,他先将这些话筒拾取到的声音做高切处理,再送入 LFE 声道。本周五,大师课将进入录音编辑与混音环节,到时候,我们就能更直观地看到他是怎么做的了。 




自然 vs 人工混响

Morten 坚持忠实再现真实的三维声场,也就是在录音现场,就确保拾取到理想的自然混响,在此基础上,再决定是否添加人工混响。


在他的理念中,人工混响并不是用来“塑造空间”或“改变色彩”的工具,他并不会使用人工混响去增添早期反射。而只是用于轻微地“延长尾巴” —— 让声音的余韵更自然、更完整。


他说:


“我不追求现实中不存在的声音。”


也就是说,自然空间的混响,是录音的基础;而人工混响,是服务于这一真实的延伸。






信赖精准监听,而非迎合平台差异

Morten 很坚定,他最终信赖的,是在自己的 GENELEC 真力母带工作室中所听到的声音。


在他看来,录音作品应当在精准、可靠的监听环境中被定稿,而不是为了不同播放平台去“逐个匹配”或重新混制版本。“我在母带工作室做出的 ADM 文件,就是我认可的最终唯一交付物。” 他称这为 Single-file delivery(单文件交付)。


当然,在创作与混音阶段,Morten 会充分考虑立体声与沉浸声的兼容性,确保在不同格式、不同播放平台下,作品都能保持声音的一致与完整。 






学员动手组装 2L Cube!

理论讲解和问答环节结束后,Morten 带领第一组学员进入录音棚,一起组装 2L Cube,为第二天的录音实操做准备。 




几处直播场地的观众席,俨然成为了“大型围观现场”,大家全程关注着每一个细节步骤。


Morten 感叹说: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盛大、人数最多的一次课堂。”




周二实操:钢琴录音即将开始

本周二,大师课将正式进入录音实操环节!将有六个录音项目,等待我们去聆听,去观摩。第一个录音项目是钢琴独奏,作品暂定为李斯特的《献词》。 


 




是的,钢琴已经调音完毕,演奏者也准备就绪。第一组的学员们将进入录音棚与控制室,亲身参与从拾音、摆位、调整到录制的全过程。


Morten 会如何选择钢琴在录音棚中的摆放位置?钢琴盖会打开多大角度?2L Cube 话筒将如何布置?是否会添加辅助话筒?他是否会调整录音棚里的声学帘来微调混响时间?这一切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声音画面?非常令人期待! 




B3 中厅和 B2 综合多媒体实验室将继续做为观众席。电影学院声音学院的技术团队将尽力为大家呈现完整的现场直播。多套 GENELEC 真力沉浸式监听系统也将把录音监听信号同步传递,让更多观众听见最真实的录音现场。


未来几天,真力小编将持续报道更多精彩瞬间,敬请关注!




技术交流群:①群 50691091 ②群 628548312

立即咨询低价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我对产品很感兴趣,请尽快联系我!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商家吗?

我想详细了解购买流程!

购买该产品享受八折优惠,还能得到技术支持?

我想购买请电话联系我!

购买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产品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email:
*电话:
留言:
*验证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音频应用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加微信:254969084带你进群学习!百家号免费发布

最新音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