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重播系统面面观
的确,黑胶唱盘的原理就是那么简单:转盘带着唱片转动,一根唱针在持续移动的沟槽中拾取讯号,唱针带动线圈或磁铁造成电压变化,经过放大变成音乐讯号,如此而已。但就这么简单的同样一件事情,市面上却有从数千元到千万元的各种产品,让人不知从何入手。本文将带大家理解黑胶重播系统的基本理念。
(一)唱头
唱头包含了针尖、针杆与发电系统三大部分。针尖通常是钻石等坚硬的材料,负责在黑胶唱片的沟槽中移动。在刻唱片时,刀头是十分锐利的,理论上重播应该用一样形状的针尖会有最完美的效果。但如果针尖是锐利的,一播放下去沟槽就毁了!因此厂商开发出各种针尖形状,想办法在不伤害沟槽的前提下,得到与沟槽之间最紧密的接触。针尖与唱头发电结构之间由针杆连接。别小看这小小一根,你要想象,那么小的针尖在细细的沟槽中移动,这么小的动能要带动整个唱臂系统往中间移动,才能够顺利歌唱,所以针杆的刚性与弹性都很重要。如果只有刚性而缺乏弹性,很容易跳针,如果弹性太好却没有刚性,那微小的震动就没办法顺利的让发电系统感应到。最后是发电系统。发电系统包含磁铁与线圈,线圈在磁铁中震动产生电压变化的叫做动圈(MC,Moving Coil)唱头,磁铁在线圈中震动的则是动磁唱头(MM,Moving Magnet),如 VM、MI 等也都是属于这一类。线圈重量远低于磁铁,因此针杆带动线圈的 MC 唱头一般来说细节较多,最高价的唱头产品多属 MC。既然这样,为何还要有 MM 唱头?因为磁铁在线圈中震动产生电压的效率高出很多,因此 MM 唱头可以有较高的输出,不必给太高的增益,所以一般的唱头放大都是 MM 唱头放大,要播放 MC 唱头,则需要添购专属的升压器,或者是使用较高增益的 MC 放大。
(二)唱臂
Clearaudio TT3唱臂
唱臂是黑胶重播系统的真正罩门。为什么?因为刻片的时候,唱臂是在沟槽中直线移动的。但刻片师可以依照音乐的内容来决定沟槽密度要宽还是窄,因此这个移动并不是用恒定的速度进行,每张唱片都不一样。
理论上,同样垂直移动的直切唱臂最接近刻片时的状况,沟槽与唱臂永远平行,不会有误差。但是实际执行上并不容易。直切唱臂有马达带动的,也有靠唱头带动的。前者马达必须有精密的伺服系统,才能准确侦测沟槽的宽窄,修正自己移动的速度。但不管怎样,是不能保证没有误差的;后者则需要一个摩擦力超低的滑轨,但由小小的针杆带动唱臂在滑轨中垂直移动,不管是气浮或者是石英滑轨,摩擦力永远都还不够低。所以绝大多数的唱臂都是由唱头带动,以轴心为中心转动,这就让唱头循轨读取时难以与沟槽完全水平。越长的唱臂理论上循轨角度误差越小,但是唱臂太长又会有刚性强度不足的缺点。
(三)唱盘
在一九七〇年代以前,很少人觉得黑胶唱盘有什么不一样的。「不就是转圈圈而已吗?」但是音响史上最会营销的奇才,Linn 的创办人 Ivor Tiefenbrun 在促销他的唱盘时语出惊人:「喇叭单体也只是进跟出,你会觉得喇叭听起来都一样吗?」在这之后,大家才「惊觉」原来唱盘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声音差异!早期著名唱盘多为惰轮带动,也就是马达轴心连着一个小轮子,小轮子从里面或外面带动转盘。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扭力超大,音像的稳定性跟动态表现都非常好。
AVID Ingenium Plug&Play唱盘
惰轮盘之后是皮带传动的天下。顾名思义,马达带动皮带、皮带带动转盘,如此一来,马达的抖动不会经过皮带传动到转盘上,声音的细节表现非常好。多年来皮带传动唱盘一直都是音响迷市场的主力。在一九六〇年代后,日本来的直接驱动唱盘可说攻占了全世界黑胶爱好者的家庭。直接驱动唱盘用强力的马达直接作为轴心转动,优点是启动快速、转速完全不飘移,有最稳定的音准,至今所有 DJ 仍然是用直接驱动唱盘。缺点则是马达本身的抖动无法消除。直驱唱盘最近又有复甦的趋势,用上品质非常好的马达,再次攻占音响迷市场。
Clearaudio Master Innovation黑胶唱盘
除了传动原理外,唱盘还有悬浮与非悬浮两种。悬浮唱盘在一九六〇年代才出现,在一九七〇年代由 Linn 大力推广而变成市场上畅销产品。悬浮唱盘的思考很简单:音乐就是空气的震动,这些震动也会传到唱臂上,影响针头的读取。如果我们把转盘与唱臂放在一个浮动的平台上,唱针与沟槽接触就会一起移动,所以会永远维持恒定,不受振动的影响。但是也有缺点,这个浮动的平台用弹簧来悬吊,所以一定要用很轻质量的唱臂,弹簧才不会被过分挤压,维持悬吊的作用。很多人喜欢超长的唱臂,重量比较惊人,就无法用在这种系统上。
看似简单的三个元素,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可以说,市面上每一种黑胶唱盘系统都有它必须妥协之处,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更有趣的是,黑胶市场上常可见到一百八十度相反的理论,比如说超低扭力马达带动超重转盘或是超高扭力马达带动超轻量转盘,而这些产品听起来也真的截然不同,但竟然都有其死忠支持者!也许,这就是黑胶唱盘有趣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