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22|回复: 0
收起左侧

[耳机] 达音科titan s2对比titan s,声价比和性价比的新一轮洗牌

[复制链接]

1097

积分

12

听众

582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097
发表于 6 天前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文章是从末尾横评和插拔实验往开头,这么反着写的。你可以先猛拉到后面读。
原本打算1000多字解决掉,没想到又去到4000。
通常这意味着东西厉害,也意味着我写了好几天。
TITAN S2(记住这个型号)是达音科2024上半年推出的新一代中端有线HIFI耳机,售价500元不到。
9 s" S& k9 H" g6 L
浮在表面的几个商品特色:
1、在中低端价位,首次配备达音科特色的Q-LOCK MINI线材,并配有单端3.5和平衡4.4两种插头,大幅降低发烧友玩平衡的门槛
2、线材品质和腔体设计都比初代有提升。耳套也更丰富,多达四种,调音层面,玩家可以更尽兴。
3、新品采用高刚性球顶+柔性悬边的复合振膜,区别于初代的固相缩聚制备的高分子结晶振膜;另外,动圈单元为内外双磁路双腔体设计,区别于初代的“双腔体”。
4、频响曲线,新品比初代有更多一点的,合理的低频量感和更好的下潜,以及5000Hz以上更充裕的高频量感,后者有利于解析定位,而充足的高频泛音也会吸引热衷器乐的发烧友。
由于初代TITAN S在科学HIFI圈有着超高美誉度,故继任者的表现也让众多耳机爱好者甚是好奇。所以,就直接对比吧……

. Y% E& y5 x8 {+ p: k% k  r; i
总体观感,二代比初代更显“贵”。
拿手里,会给人一种“是个好东西”的感觉。
线身、插头和腔体的重量略大。一旦重心失衡,会比较容易掉地上。

' Q3 _! Q, e, Q$ z: t
左TITAN S,右TITAN S2。
看得出两者轮廓一致,但二代明显优化了设计,变得更小,更别致。
但出乎预料的是,更小的2代却比初代更重,经测量,初代单侧耳机重约8g(戴耳套),2代约9g。推测可能跟内部单元的磁体增强有关。
外观上有趣的是,二代延续了初代面板中央的“凸起”,做了个“按钮”似的小装饰物。

" z! c) B) K! E) _6 B& h+ G! `5 G
' n  M$ V2 q! N1 z
左TITAN S,右TITAN S2。
腔体材质,两款均为“高密度合金”,但S2这次在材质的说明上,特意加了个“镀铬”,看着似乎是比初代要再亮一些。
差异是,二代大幅压缩体积,提升了某些层面上的“效率”。而这一变化,也得以让更多人轻松佩戴。
实际佩戴,个人觉得和森海IE200也差不多了,集舒适性、稳定性和牢固感于一体。除了隔音还不够理想,整体可谓逼近满分。
听诊器效应存在,勉强能接受。
一个设计缺点:导管比初代更细,导致浅灰色的“均衡”耳套在外力作用下,更易脱落。这需要用户日常使用时,需多加留意,以避免丢失。

4 R0 r7 g: W: b+ g5 y
左下TITAN S,右上TITAN S2。
线材和插头与初代相比,进步挺多。明显是更高一个档次的产品。
其中线芯材质由初代的高纯度无氧铜镀银,升级为4股单晶铜及单晶铜镀银混编。理论上,是会明显强化“凝聚性”、“透明度”、“动态”。
小感慨:
自此,达音科500元档(约400到600元)的耳机,终于也迈入了“3.5和4.4”的双插头配置。这意味着消费者若想体验大品牌的平衡插头耳机,预算500就够了。而几年前,这种配置大都是1500以上才可能拥有。
! W0 e. q/ g2 A2 E, J5 b1 Q5 t
个性化的红色凸起让新品有了辨识度,也有了成为“一代经典”的画面感。
不知是不是受IBM笔记本电脑的启发……
( E2 K7 F2 Q; w. U4 x& Y
同初代一样,采用0.78mm双Pin可换线材,母座有沉陷设计,实际感受,稳定性和插拔从容感都不错。
8 e  ?( o( a9 Q* g* T1 m3 ^- {
配备了牢靠、好用的锁定装置。转动中间的带螺纹的环,即可“松绑”,拆卸。
! G2 w0 \3 a( p1 [" Q' Y7 k* Y
左边TITAN S收纳包,右边TITAN S2收纳包。明显右边更抗压,我个人更喜欢右边的。
事实上,600多元的达音科KIMA也是用的右边这个。
耳套方面:二代比初代多送了一种,总计4种,且具体配置也有差异,建议自己去电商平台查看。
不同的耳套,声音也各不同。有趣的是,人家达音科并未按照传统的“低频”、“均衡”、“高频”来配置耳套,有可能是他们觉得这样太死板?实际是“人声和低音韵味增强”、“低频威力增强”、“均衡”和“录音室效果”这4种,我觉得更有折腾的乐趣。
声学参数:灵敏度比初代的110dB轻微下降约3dB,但仍属于好推的。而用播放器的平衡模式推它,我试了三种播放器,也很理想,无人声味道劣化迹象,中音区韵味浓郁且形态健康。所以,如果可以,尽量还是用它的4.4插头。
音质相关:
达音科TITAN S2的声音描述,主要参考对比了初代TITAN S、水月雨ARIA 2和森海塞尔IE200。
前端:索尼ZX706、山灵M5 ULTRA、苹果IPAD、飞傲M11 PLUS ESS
基于出厂标配的低音浓郁的深色红口耳套,大致声音特点如下:
强劲的线条、非常深邃的低频、结实凝练的中、高音细节、良好的纵深型声场,柔和顺滑的线条。
有雄性气息,面对激烈、厚声的乐器或人声也能游刃有余,这一点比TITAN S初代强
以下描述均基于这个出厂标配耳套末尾会有反转……
TITAN S2的全频凝聚力和密度相对初代有所增强,且不同频段的声音又有着较柔和的边缘,这使得它不仅耐听,同时又有着比初代更明显的“实体感”。
何为“实体感”?如果你听过奥世声两万多的新旗舰the composer,大概会明白。理想的“实体感”,低音会很有弹性,各频域的韵味也比欠缺实体感的耳机更浓,就类似拳头攥紧或精华浓缩,当所有能量都被集中在一起,那力道会令人惊叹。
摘下TITAN S2,再换回初代,会有细节结像和声场趋于平面的感觉。
若再从初代换回TITAN S2,声音的密度感和立体感又会回归,“有血有肉”,很爽。不过,也会感到低音太下沉,少了些初代精妙的平衡和自然。
基于出厂标配耳套,二代的缺憾是相对初代,没有那么舒展的横向表现,中频的人声部分也不会太突出,凹在颅内中央,不会很大方的“直抒胸臆”。
优势是,比初代有着更好的纵深和垂直空间,这在听某些器乐丰富的歌曲时,会察觉到。具体表现在,它会给你一个多角度的空间定位,你会感到这些散落四周或高处的乐器开始“原地现形”,近似360°的真实包围感。话说1000元内,这种能让中高频乐器声定位于颅顶靠后位置的耳机,也没几个。而这会显得高级。
TITAN S2的低音和高音处理,比初代更“讲究”。低音的下潜深度和压迫力,高音的轮廓清晰度和形态饱满度都很好。听一些低频本就猛的音乐或是低频、高频都有起伏感的作品,它会给人很“通透”,很“劲道”的爽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TITAN S2比初代适度增加了点低频,略微降了些中高频,同时又尽最大程度强化了高频能量,以及轻微的对凝聚性的提升,这使得它的初听感受与初代那种宽广、通透会有所差异,我个人也是适应了两天,才开始对它进行“审美”。也不是一耳朵就爱上。
(补充:初代TITAN S的频响曲线和音特美ER3XR很像,近似音特美的动圈版。我手里有ER3SR)
对比水月雨ARIA 2:这俩都不缺低频,但TITAN S2有更过瘾的下潜,继而声音的重心也被压的更低,有时颅内会有近似金字塔般的稳定感。
比较牛的是,虽侧重低音,但“细究”三频质感和能量,TITAN S2仍比较均衡,可见调音功底。不过,ARIA 2还是会更平衡,它不聚焦细节素质,也不玩个性化频段的胜出,倒是换来更为豁达自然的三频结像。
论全频段的凝聚力,TITAN S2也比ARIA 2再明显些。人声各维度像是镶了个隐形的边,有神奇的立体感,而极低频和高音区,它又会以更饱满而高清的素质展现力道和空气。
我觉得这种对频响两端信息量的强化,也让TITAN S2的频宽显得更广了。(对高音区敏感的话,可能你会更适应它的默认耳套)
此外,同对比初代一样,TITAN S2也有着比ARIA 2更明显的空间感,这有利于中高频器乐定位,同时也会给听觉带来些乐趣。
换线:
TITAN S2价格不高,却仍值得换线。我手里Kinera Loki旗舰耳机的其中一条配线(EFFECT UP-OCC),售价大约1000出头,在与TITAN S2连接后,素质提升相当明显。

- u! u/ Z8 h3 a3 e7 `+ [
换线后的TITAN S2不仅通透性增强,细节结像的尺寸和密度也都进一步增大,给人非常扎实的感受,“实体感”更为明细。此时的它完全具备向一些更高级耳机(如FW10000)挑战的可能。只是音色似乎比原线偏硬了点,更适合追求硬朗的,动态强劲的音乐。
(达音科也有新出的900多元的磐Pro mini耳机线,未来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再搭配测试下潜能。我感觉S2和JVC这款旗舰是有些难解难分的感觉)
& m+ v. W! r- }: t$ E+ M% U; n3 B
好,所谓的“反转”:
TITAN S2附送的几种耳套,虽说各有各的风格,但从HIFI角度看,还是“均衡”套(candyeartips也很好)听着更自然,高频也更清晰。该套实物浅灰,造型圆鼓。
安装之后,原本下潜很猛的低频变成合理的下潜,量感轻微削减,声音重心也开始从原本的靠近后脑勺的咽喉处,上浮到颅内“中央”,同时横向声场也开始展现威力,各频域形态开始舒展,并愈发趋近TITAN S初代的某些特征。
其余方面。人声位置开始凸前(比TITAN S突出),音色也比默认耳套更饱满、真实。
而由于横向声场的扩展,TITAN S2的整体味道和细节定位也开始有所变化。听感上,此时它要比默认耳套更接近初代TITAN S。不过,若细究全频段的素质,在“密度”和“动态”两方面,2代可是领先初代不少,尤其是4.4插头下。
推测在研发期间,厂商工程师可能考虑的是在继承初代优良频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各频域饱满度和清晰度,并顺带着优化人声和低音质感。
综合上述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耳套,并基于本文所用到的三种播放器,我觉得TITAN S2在风格上,比初代更适宜表现摇滚、嘻哈和人声流行这些有血有肉的音乐。
而乐器方面,新品也比初代多覆盖了一些种类。如大提琴、低音提琴等。总体上是更善于表现“人类情感”和舒适的低音氛围了,我想这也是从初代“清雅中性”的风格中蜕变得来的吧。
补充:
TITAN S2低音和人声情感的变强,并不是以牺牲高频换来的,实际上,它的高音清晰度、量感和延伸的空气感和初代比是一点没落后,甚至还有密度和定位上的精进。
花絮:
搭配索尼和山灵的播放器,它的中音都是偏饱满、浓郁的,而换做飞傲M11 PLUS ESS,平衡性和顺滑感则有了进一步提升,中音区饱满度适度下降,此时非常适合听纯器乐作品,包括大编制古典,有一种静谧克制的高级感。
" u  F; v- w9 v0 o
结语:
TITAN S2在初代基础上,增强了信息量,尤其是声音饱满度有了进一步提升,这让它的素质潜力变得更大,也更值得换线或是换前端。而它的完成度和初代一样,非常高。
鉴于价格和前作一样偏“低”,却提供了同价位罕见的多达4种的耳套(调音)、两种插头以及比前作更精良的配件、辅件,所以我认为它的“性价比”和“声价比”都算得上是出挑。如果它会送审今年年底的日本VGP2025,想必会有较大概率夺得“金赏”,亦或是前三。
全篇都在说TITAN S2,那初代TITAN S还值得入手么?
值得。因为大促期间,它的价格下调到了300以内。而且比起2代,它更晶莹、温柔些,也更适合听轻灵的女声,对于不是特别追求厚实饱满的发烧友来说,初代仍诱惑力十足。
————
下面谈下与TITAN S2一同推出的新品小尾巴:
% a) o7 a+ l* O8 r0 ^2 q( g2 p
0 G  M/ F: U& a" F* v2 R
/ ?7 O; N/ V3 z: M1 y2 d

7 m& r  A/ Y5 T* N: k+ T. e
型号DT480:
DAC:双CS43198。支持高电平模式(更响),支持DSD256,32Bit/384kHz,支持五种滤波的味道切换,配备单端、平衡两个耳机孔。外部设计精致小巧,稍宽,外壳铝合金。一侧科幻飞船般隆起,一侧平整,并设计有满眼DUNU logo的时尚图案。两个实体按钮不能播放、暂停,支持音量调整、电平、滤波和UAC1.0(游戏设备)的切换。
音质:基于TITAN S2耳机的平衡插头。相对同价位,比如我手里另一个400多元的某款上市多年的小尾巴,达音科这个售价在350到400元之间的DT480,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更丰满,更自然”,不过,这并不是一耳朵就听得出的,因为初对比时,我还觉得DT480高频有些平庸。不过在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再重新再体验时,真相便开始浮出水面……

  U0 \9 U  g2 P2 t9 I3 g6 H2 B( ^
DT480有着比竞品更饱满、自然的人声以及更为优秀的动态
也因动态的提升,它的低音、人声和高频听着都更为立体,线条也更舒展,在多器乐演奏时,“声音也更具层次。
音色:低频厚度和下潜都很好,整体像是透着肌肉感,场景很宽松。与JVC FW10000搭配,后者的底盘和人声都变得丰厚许多,出乎预料。
以上描述都是建立在DT480接笔记本电脑的感受,比起连接手机,此时火力最猛,完全不用考虑所谓的“搭配”。
结语:功能够多,可玩性高,声音完成度很高,一个小时下来,温度最热时也就大约38℃,不会有灼热感,非常理想。总体上是有超越价格的性能。
也冥冥中感觉是达音科最好的“小尾巴”产品(我只接触了这一个),结合参数以及声音体验来看,它完全具备成为中低端价位经典型微型解码耳放的可能。
缺憾是,指示灯颜色不支持对各类采样率规格的随机变化,这算是对某些发烧友而言,不友好的一点。
' m5 H$ M: I7 a/ I! C
# t" W$ v0 _4 Z2 K$ G
5 L0 i! Y7 u* ^6 n. k' M1 f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